环孢菌素胶囊 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yqhg/140104/4322087.html 樽罍溢九酝,水陆罗八珍。 果擘洞庭橘,脍切天池鳞。 节选自白居易轻肥 “轻肥”语出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乘肥马,衣轻裘。”短短四句展现出唐代宦官赶赴军宴,宴席上山珍海味琳琅满目,一幅极度奢华的行乐场面。而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在如今运输发达的年代,以往帝王将相才能品尝到的奇珍异果,对老百姓已是易事。 一个地方的宴席最能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,宴席是生养寿庆、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结合了人际关系和饮食习惯。松滋向来以礼仪之乡著称,歌谣“松滋人礼性大,进门就把椅子拿。毛把烟、砂罐茶,开口就是哦嗬啦…”在松滋民间流传已久。家中来了客人,首先得给客人找座位,随后泡上一杯本地的土茶,递上烟叶,就地拉起家常来。早期招待客人的是湖北海棠、毛把烟,湖北海棠被称为“一皮罐”,是从大叶树上采摘下来的叶子,晒干后有鹅掌大,茶罐里只需放一片即可,茶汤略带甜味。毛把烟需用专用的烟具,长长的竹制烟杆,中空,两端的烟斗和烟嘴皆是铜制。 红白喜事是邻里乡亲交往的一种媒介,遇红事大家鼎力相助、送礼以示祝贺;遇白事则支援人力物力、以示安慰。旧时候,宴席往往是在主人家里举行,请本地最好的厨子来主持,厨子也会叫上三四来个帮手,负责洗切打杂。宴席的来客少则数十人,多则百人,家里的桌椅碗筷不够,就需找邻居家借。村民们生于斯、长于斯,你来我往,已习以为常。 宴席的日子比较固定,没有电话的年代,东家会委托相遇的好友,提前将宴席日期转告给其它客人。老家的宴席一般从前一天的晚餐开始,称为正席,持续到第二天晚上。客人在下午五点左右就陆续到齐了,远方的亲戚由于交通不便,吃完午饭便从家里走过来,晚上则在东家家留宿。所以我在小时候,对吃酒席十分向往,一来可以打牙祭,二来伙伴们多,热闹,可以疯玩到天亮。大人们则聚在一起,谈天说地,或者打一种“孔乙己”的本地花牌。 老家的宴席,除了厨师之外,还有三个比较重要的角色。一是“炮手”,“炮手”是东家请来专门燃放鞭炮和放铳的。铳是旧时火器,锻造成圆柱状,一端有手持的柄,另一端有六个火药孔和引线孔。“炮手”会提前一锤一钉地灌入火药、安放引线、封孔,点燃后声音震耳欲聋。放铳要讲究规矩,何时放、放的次数都依场合来定。“支客先生”是东家请来负责主持宴席的,帮助东家尽礼仪之职。来往的客人众多,东家应付不过来时,“支客先生”就需给前来帮忙的人分工,协助端茶给烟、安排宴席座次。总之大小琐碎之事全由“支客先生”安排,所以“支客先生”通常由村里德高望众的长者充任。还有一个“记账先生”,顾名思义,“记账先生”负责彩礼的收纳,给客人登记,派送回礼。“记账先生”大都是本村的老师,有文化,会写大写数字壹贰叁,字迹工整,心思细腻。 因场地的限制,无法让所有的客人同时吃酒席,所以老家的宴席以“流水席”为主。每一席开偶数桌,上一席的客人吃完,离席散座,接着下一席的准备入席。“流水席”比较考验厨师菜单的设计、上菜的顺序、炒菜的速度。开宴席时“支客先生”通知准备开席,客人落座,“炮手”燃放鞭炮,三声铳响,传菜手托着木盘,大呵一声“躲”,提示客人小心上菜,待菜全部出齐,“支客先生”就喊“菜圆”。期间,东家则端着酒杯和酒瓶,在宴席中四处游走,对来客表示敬意。 早期的宴席菜谱一般有清汤火锅(鱼丸子汤)、一个麻辣火锅、两三碟冷盘、各色蒸菜、炒菜,无论什么宴席,有几样菜不能缺少:鱼糕、豆豉扣肉、粉蒸肉、糯米瘦肉丸子。时过境迁,宴席上的菜品愈加丰富,种类繁多,一些名贵水产也在桌上出现,唯一不变的仍是那几样不可或缺的菜。所以老家评判一个乡厨水平的高低,就看他打的鱼糕如何。如今,乡厨的队伍更加专业,不仅提供所有的座椅餐具,还提供场地的搭建,几乎不用东家再额外叫帮手。 宴席中婚宴最为隆重,厨师安排十人桌的宴席给新郎或新娘,每一方邀请九个未婚的童男童女陪同吃饭,俗称“陪郎”。开席时新郎或新娘坐在上席的中间,其余按年龄大小依次落座。待菜全出,后厨会端上一盘花送到新郎和新娘面前,红色的花插在萝卜上,放在盘子里。新郎和新娘需依照风俗习惯,放红包在盘子里,称为“谢花钱”,以示对后厨的感谢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农村也悄然变化,原有的宴席仪式几乎遗弃,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宴席,场地从乡下转到城里,直奔随礼吃饭,就再也听不到“炮手”的铳声,再也闻不到毛把烟的味道了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hengdabio.com/qdjs/14970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