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一) 每一个企业来学校搞宣讲,或者我们去一个企业面试,除了基本的待遇条件,基本上他们都会讲,我这个企业如何如何好,有好的发展空间、以人为本,等等。 基本上所有企业都会这样讲,是吧?但这里面肯定有真有假,或者有泡沫,是不是? 如何去识别,企业的HR们,跟我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?这里面当然是有一些数据与信息可以让我们做出判断的。 比如他说发展前景好,那我们要去看看是什么行业?它过去的增长情况怎么样?它的规划什么样?以及过去发展的情况怎么样,有没有可能支撑。等等。 比如他说有发展空间,同样也有上面的因素,同时还可以去了解他们干部的年龄情况等等,如果干部老化,那么是不可能给你提供太多职业机会的。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企业要不断考核与甄选员工,敢于放弃不合格的员工,不能养老的原因——因为这样新人不愿意进来、进来了活不下去,慢慢就会出现人才断层,最后就业是企业关门。 比如,金立手机,它一直有做校园招聘,在湖南招人也招得很猛,因为他老板是中南大学毕业,是湖南人。但是这个公司去年开始就传出不利的消息了,碰到很大的问题。 所以去年前年去金立的大学生,90%肯定会耽误。企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,你进去一两年就要重新换工作,这肯定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。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,就应该知道,在这个智能手机这个行业,竞争非常惨烈。要跟小米、华为、vivo、OPPO以及苹果、三星进行PK,一般企业很难生存。当然,话说回来,也不是这样的企业就一定不能选,有时候可能也轮不到我们选工作啊,那怎么办呢?一是要具备冒险精神,可以试试,万一成了呢?二是同时必须对行业保持敏感,学习一些真正的行业性的而不只是企业性的技能,给自己的职业形成一定的保障。 同样的道理,圈内有某个网红老师也创办了一个手机品牌,大打情怀牌,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很容易被忽悠。但是如何要作为职业去选择,那就要小心了,这样的企业很难有比较好的职业空间,至少,也是要做好多手准备。 再比如,某个白色家电也很著名的企业,很有知名度、产品也很不错,但是是不是就是就业的首先呢?如果有得选择的话,美的、格力、海尔你选择哪个企业呢?我们看到,其中一个企业,年是亿,到年年报是亿,五年时间其实没有太大增长,复合增长率也就是5%。然后内部员工福利待遇好象还特别好,这样的增速,这样的稳定性,那么他内部的成长空间应该是比较有限的,很简单,空缺的职位少啊。 而美的呢,年也是亿左右,但是到了年年报是多亿,五年时间翻了一番!相比之下,这样企业的职业发展空间,当然要多得多。 因为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侧重点、品牌定位与销售方式,所以,你作为消费者买什么产品,并不代表代选工作一定要选什么企业。产品品牌与雇主品牌,是两个概念,当然大多数是结合得很好的。 一个处于增长中的行业、增长中的企业,它的发展机会肯定是比较多的。所以我们肯定要去做思考,把它的数据拿出来,高速增长的话,这样的公司绝对有机会,但我也提醒各位,高速增长的企业通常都会比较辛苦,因为没有轻轻松松能够获得的成功,增长的速度比一般的企业快,意味着它的劳动强度与要求也会比一般企业大,但是你投入的时间也就会有更高速度的回报。 比如碧桂园,最近它有一个“通宵出图”的事件让它受到了一些争议,因为看上去对员工很“苛刻”,那么我想问,如果今年碧桂园来搞校招,我不知道各位愿不愿意参加它的宣讲会?如果有机会,愿不愿意去碧桂园工作?现在大家可能有所犹豫,但是在往年可能加不假思索地愿意。 实际上,这也说明我们面对工作的态度还不够成熟。如果说让我来选,有这样的机会,我肯定选碧桂园。为什么?因为它高速增长、因为它重视人才、因为它积累了很多高素质人才、因为它的土地储备还能让它保证持续的增长。 你看碧桂园的土地储备,我们说这个公司有广阔的发展前景,为什么?因为他有1.6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,这足以让它开发很多年,何况它的土地储备还在增加。房地产企业,土地储备是一个重要指标,如果某个房地产公司来招人,你看它土地储备都没了,只有万平方米或者甚至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,那意味着三两年之后这个公司就没什么土地了,要可能要歇业了。如果你找的是这样的公司,那意味着什么? 所以,像碧桂园这样一个企业,当然是好企业,而它要求通宵出图、要求高财周转,恰恰也说明这个企业的厉害之处。至于在碧桂园的工作,肯定会辛苦一点,但是我想不至于是无良企业,我想用工的基本常识,碧桂园还是懂的。 比如华为,十多年前,我与一位华为的高管交流,他说华为的劳动强度大,在华为干一年相当于在别的企业干5年。 但是,这样下来,对个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?不是你会挂掉,而是你能在几年时间内,获得别人可能十几年才能达到的能力积累。 其他行业大家可以参考,不要云里雾里,企业人说什么、外面人说什么,你就以为是什么,那就会盲从。 这里是我们整理的一些企业内部,影响人才成长与职业空间的因素,大家可以对照检查。 (十二) 进入职场,如何起步?这个时候,也跟你的选择有关,你如果比较安份,选择安逸型的工作,那就要忍受成长的缓慢,不要去跟那些非常努力、快速成功的人比较。同样,如果你追求成长与自我实现,那么你可能要做好艰苦工作的准备,一定会遇到别人少有的挑战,因为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。 这其实也是一个新的考验。很多人会做错,也是因为目标不清晰,因此不愿意接受眼前的困难,眼前一点困难都会被他放大;而对有目标的人来说,眼前的困难是必要经历的过程,他就不会放大它,而是努力去克服它。 像我前面讲的那个案例,从设计师做到副总裁,作为留学生,愿意选择从一个普通的设计师做起,在碧桂园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,有位叫程光煜的博士,名校毕业,选择从工地的项目施工做起,后面做到了碧桂园的副总裁,是核心人物。当然,大家可能会想,如果能够做到副总裁的话,被蚊子咬几年,我还是可以接受的(众人笑),问题是,他是先被蚊子咬,蚊子在咬他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碧桂园的副总裁,这就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。 我相信,在这位博士心中,应该是有一些路径规划、时间节点的。如果公司的发展不如人意,或者久久没有结果,他也可能会选择离开。 所以,如果没有规划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那么就会用一些表面的条件来做选择,比如,我名校毕业,我肯定要选择好单位好环境、最好起点就要比较低。 我还有一个原来共过事的朋友,訚军先生,他现在是上市公司中民筑友的董事长,他当年从哈工大研究生毕业,分配到中建五局,选择从工地施工员做起,据说是中建五局历史上第一个研究生级别的施工员。这个基层的经历为他从事这个行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,后来他很年轻就做到了三公司的董事长,后来又成为中建五局最年轻的副局长,而且在这么好的位置,他敢于选择离职,加入建筑工业化这一新型领域,因为他认为传统建筑应该需要改变,他希望在这个领域能够有所成就。 有时候,外面人总会觉得某些人的成功,是运气好、命好,是老天爷帮他,但真正深入了解这些人的经历,你发现,他们做了不一样的选择、不一样的努力,所以才有不一样的结果。所有东西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。 同样的,也有很多普普通通的,在职业的道路上兢兢业业,敢于吃一般人不能吃的苦,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现成长的机会,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。在我们的“职闯黄小白”的
|